2015年,夏甲乙开始在天涯社区连载长篇小说《芳华处处》。这部聚焦上世纪80年代大学生校园生活的作品,因视角独特、细节生动而广受网友喜爱,成为天涯的百万点击热帖。暌违十年,夏甲乙撰著的第二部长篇小说《漫长的春天》近日由作家出版社出版。作为《芳华处处》的续集,新作以沉稳劲健的笔力,书写了上世纪90年代走出校园的主人公的个人成长、商海沉浮与情感波折,以高速发展、急遽变革的时代为背景,刻画出改革开放初期一代知识分子的群像。
青春渐行渐远,内心仍是少年
夏甲乙本名李杨松,本科就读于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,毕业后弃文从商,进入中国贸促会,后加入世界知名广告公司。近年转行投资,成为某知名大数据龙头企业的联合创始人。
“出走”多年,夏甲乙始终对文学抱有赤子之心。谈及写作,他向南都记者坦言,写小说出于“一种表达欲”,“我觉得商场上的我不完全是真正的自我,我得通过写小说把心里想说的一些话说出来。”
展开剩余92%十年前,《芳华处处》一出手便火遍全网,娴熟的写作技巧令人刮目相看,夏甲乙认为这得益于上大学时的“饱读诗书”:“那个年代我们基本上把所有的世界名著都看了一遍,欧美的、俄罗斯的,近现代民国时期的都看,读书是百无禁忌。所以毕业的时候就很书生气。看了很多的书之后,你再写东西,不用老师教。”
他不是职业作家,写作都在业余时间。疫情三年,一边在家办公,管理公司的经营业务,一边沉浸式码字,一人分饰两角,好似“人格分裂”。他私心里更喜爱作家这一角色,“通过写书可以表达自己,找到自己,我觉得这个更有意思一点。”
不同于前作激情洋溢的青春叙事,《漫长的春天》写及主人公毕业之后面对的种种人生抉择,理想与现实对峙,机遇与挑战并存,对世界的观察、心灵的探索和人性的刻画,更复杂也更深刻。小说时间跨度近30年,收束在2008年这样一个高光的时间点。夏甲乙自身和他的同学朋友们分散又交织的人生轨迹,他对所从事的行业的深入观察,为小说增加了现实主义的厚度,而流畅风趣的行文和细腻的描写,又让小说具有飞扬的神采。
“他们的青春虽然渐行渐远,但他们的内心依然是坐绿皮火车的少年。”这是夏甲乙认为小说中最值得铭记的句子。
他在采访中告诉南都记者:“我的目的就是要回望这个时代,让我们这代人不要忘记我们出发时候的样子,不要忘记我们出发时候的目标,同时也不要忘记我们来时的路。”
名家共话《漫长的春天》
7月12日,《漫长的春天》新书分享会在北京RDV书店举行。活动现场,夏甲乙与人民文学出版社副总编辑孔令燕、《南风窗》《中国周刊》杂志原总编辑朱学东、中国社会科学大学文学院教授刘艳、作家出版社副总编辑胡军,以及主持人作家出版社编辑宋辰辰围绕小说写作、个体命运与时代关系等话题展开深度对话。
新书分享会现场。
孔令燕尤为赞赏小说的语言风格:“夏甲乙的叙事既传统又现代,既有现实主义的扎实根基,又融入了对理想主义的浪漫书写,让不同时代的读者都能找到情感共鸣。”青春是文学的母题,而《漫长的春天》正是描写了一代青年人的成长历程,具有浓厚的90年代气息。她指出,书中所描述的青年人勇于尝试、不断探索的精神,对当代年轻人是一种鼓励,告诉他们不必惧怕失败,要勇敢地追求自己的理想。
朱学东表示,《漫长的春天》将个人命运与时代洪流深度融合。主人公夏天从小镇青年到城市奋斗者的蝶变,不仅是个体的成长史,更是一部浓缩的社会生活史。小说中对国企改革、互联网兴起、全球化浪潮的描写展现了作者对时代的敏锐洞察,具有强烈的史诗感。
刘艳发现,夏甲乙在小说中融入了大量真实生活细节——如摩托罗拉呼机、秀水市场、门钉肉饼等——增强了历史感与代入感,堪称一部“北京城市变迁的文学图册”。此外,小说采用传统章回体叙事方式,语言流畅、节奏紧凑,一气呵成,展现了极高的艺术水准。
胡军则透露,书稿初读便让他倍感亲切,书中校园场景与他求学经历高度契合。作者将真实历史节点,巧妙编织进虚构人物的职业选择与情感纠葛中,使时代不再是冰冷的背景板,而是以具象的“问题”形式直接叩击角色命运,“这种叙事策略让读者在共情个体命运时,自然完成对时代的认知——这是当代历史题材小说中难得的突破”。
南都专访《漫长的春天》作者夏甲乙
《漫长的春天》作者夏甲乙
写作缘起于一种表达欲
南都:您的第一部小说《芳华处处》最开始发表在天涯社区,受到网友热捧。为什么当时在天涯上连载?
夏甲乙:天涯对我们这一代人来说是一个特别值得留恋的网站。因为我们这一代原来各种论坛灌水,主要的就在天涯社区。我一开始写的时候,也没有想要当小说来正式出版。在天涯连载期间,跟网友互动还挺多,天涯把这个小说加了精,放在了首页推荐。
慢慢地就有四五家出版社找过来,问我要不要出版。其实当时跟现代出版社、人民文学出版社也都谈过,后来是台海出版社出版的。由于我希望赶上我们毕业30周年纪念,我跟台海出版社说,你要是能赶上这个时候,我就把这书交给你了。他们说没问题。所以他们用最快的速度编辑出来,《芳华处处》2018年底就出版了。
南都:写《芳华处处》的缘起是什么?
夏甲乙:就是一种表达欲。因为我是学新闻的,大学毕业之后分到中国贸促会,属于弃文从商了。从此以后一直在商界,干了几十年,到了一定时候,我觉得商场上的我不完全是真正的自我,我得通过写小说把心里想说的一些话说出来,表达一些东西。
我还是有新闻情结的,所以第一部《芳华处处》就是比较真实地还原的80年代的大学生活。那是很多人怀念的、自由开放又充满活力的一个年代。《芳华处处》从我们坐绿皮火车,从全国各地来到北京上学开始,比较细致地写到了学生生活、感情生活,还有当时社会对我们这些学生造成的影响,我们如何初步接触社会,跨度四年,一直写到主人公毕业。这是第一部。第二部时间跨度就比较大,基本上是从大学毕业一直写到大概2008年。
南都:写第二部的时候有没有同样在网络上发布?
夏甲乙:一方面后来天涯关站了,另一方面,在写之前我就知道肯定会出版,所以没有在网络上连载。因为网络上发表是需要跟人互动的,会花去很多的时间。我想反正有人出版,我就闷头踏踏实实地写。
南都:一口气写完了。写了多久?
夏甲乙:写了三年多。我不是职业作家。在公司里我是分管经营业务,每天都想着怎么跟人做生意,怎么挣钱,怎么维护客户。小说全都是业余时间在写。
写第一部《芳华处处》大概用了两三年,这两三年周末我基本上推掉了一切社会活动。平时在公司忙,周末两天我跟家人说,你们别打扰我,我就在家里码字儿,啥事我都不管。
写第二部的时候刚好碰上疫情。疫情当中虽然不坐班,但是也得处理公务,但好在节省了通勤时间。写书时是这个人,处理公务时就变成另外一个人,有点像“人格分裂”。
其实写第一部《芳华处处》时,第二部的架构我已经想好了,本来就是一个延续的故事。当然形态上有变化,第一部时间跨度4年,有30多万字,第二部40多万字,时间跨度将近30年。我想好的结构是抓重点,用时间节点来推进小说发展。因为这些年发生了不少大事件,根据一个一个大事件来推进,从90年代初期写到2008年。
南都:90年代本来也是一个很重要的时间段,又有世纪末这样一个时间点,在你的书里有比较重要的情节体现么?
夏甲乙:在书里大概是这样的:2000年以前,主人公夏天刚刚开始从事商业,应该说还是比较顺利的,当然前面有一些波折,刚出社会也受到了不少打击。但总体上来说,在那个时代,每个人只要肯干,都有一些机会。我认为从90年代开始是一个上升阶段,人物是跟着这个时代一起往前走。
2000年正好遇上所谓“千年虫”,有些事情发生了,也算是人生中的起起伏伏。2000年以后的故事是在挣扎和希望中前行。尤其主人公的创业项目开始了,创业过程中有波折,也有很幸运的地方。到2008年基本上是到了一个比较高光的时刻。
南都:我们都觉得春天是美好而短暂的,第二部的书名为什么叫《漫长的春天》?
夏甲乙:这本书以90年代为主,一直写到2008年,近30年,这是咱们中国体制机制转型,慢慢走向大国崛起的一段历程。我觉得这是一个漫长美好的过程,从现在的角度来看,也是特别值得珍惜和怀念的一段时光。这段时光,也正好是我们亲身经历的青春时代,拉长的细节,代表了一种怀念。
时代把我们推到了潮头
南都:小说中夏天这个人物以你自己为原型吗?
夏甲乙:还是要当小说看的。夏天的有一些经历和我比较接近,当然有裁剪有取舍。
南都:你是学新闻的,本身是一个比较知识分子气质的人,纵横商场这么多年,性格上有什么改变?
夏甲乙:刚刚踏上社会的时候肯定是书生意气,不知道社会的深浅,我当时觉得自己是学新闻的,恃才傲物,看什么都不顺眼的,对人性了解的也不够深刻,肯定会遇到一些挫折。
经过各种碰撞,社会的摔打,慢慢地也就懂得一点。商业上比如说要一步一步走,要懂得忍耐和坚持。慢慢积累了经验,也遇到一些机会,所以前期还算是比较成功。
南都:我看小说里描写的90年代整体的社会氛围,对年轻人来说机会很多。
夏甲乙:是这样。因为那个年代阶层没有固化,整个国家是百废待兴,方方面面都有很大的发展空间。我们又是所谓当年的大学生,比较受社会重视,而且确实是容易找到机会,所以我的同学朋友们,基本上都是在那个时候找到了机会,有的是挣了第一桶金,有的是迈上了一步什么台阶。
南都:大家挣到第一桶金的方式有什么不同吗?
夏甲乙:就是下海。我刚开始是去外企。因为我从事广告行业,当时广告行业在中国刚刚兴起,又是在一个比较大的广告公司的平台,收入也比较高,机会也比较多。
另外当年有个去海南的下海潮。海南1988年建省,百万人才下海南,包括我的同学很多也去过。海南当时被认为是一个热点,它要变成一个比深圳更特的特区,有很多政策,比如国外的汽车在那边是免税的,跟深圳的特区政策是不一样的,所以很多人上那儿淘金。
南都:书里写到夏天从外企出来后自己创业,这个过程并没有遇到太多艰难困苦,更像是顺势而为。
夏甲乙:确实是顺势而为。我觉得我们这一代人都是在借势,从90年代到00年代,00年代开始所谓大国崛起的时代,尤其资本市场、互联网高速公路兴起之后,中国到处都是风口。我的创业伙伴里也有当年的同事,他们有的出国留学了,然后回过头来当外企在华总代,给我们提供了很多资讯。我们留守国内的,手上也渐渐有一些资源,国内资源和国外的资源结合在一起,强强联合,最后进行创业。
从某种程度上讲,这也算是一种殊途同归。我和我的伙伴们各自经历在国内外的成长,最后走到一起,共同创业,这也算是一种价值坐标的重新定位,也是我们这个时代发展并且跟国际接轨的一个缩影。
小说里有一个比较经典的场景。夏天到日本出差,转道香港回北京,那是在1997年,他转道香港时,很多同班同学都在香港,包括宣传主管部门的派驻人员,国家级媒体的驻港记者……当时他们有一个在太平山顶的聚会。说明什么呢?刚上大学时,我们来自全国各地,有的还是农村的,毕业后留在北京,然后从北京又都到了香港。在1997年,香港对我们来说是一个很发达的资本主义社会,北京只是一个发展中的城市。但就是这样一帮人,结果要去参与香港的接收。所以说是时代把我们推到了潮头,在香港这个地方风云际会。
南都:你的同学们看了小说以后,会给你提供素材或者建议吗?
夏甲乙:我跟他们说,一个是欢迎你们对号入座,另外一个也请你们不要完全对号入座。今天新书发布会来的很多人也是小说的一些原型,因为讲的是我们大家的故事,我们这一代人的故事。我的同学们基本上都买书,基本上也都读完了。我觉得挺好玩的,也挺有意思。
南都:在小说的人物角色选择方面有什么考量?
夏甲乙:因为小说总体上来说是要讲故事,故事有它的主干,枝枝蔓蔓地,不可能面面俱到。因为它是根据时间线,再根据事情的发展而呈现的一部小说,40多万字,这里面有爱情线、时间线、创业线,跟它们相关的,我都会写在里面,可能也有的“张冠李戴”,把情节都聚拢起来。
当然写我们这一代人我认为是个重点。在非微信时代,我跟很多人失联了。我们这些人又重新认识,又在一起经常联系,其实是毕业将近30年后。但是我把这个时间线提前了,我不想讲那么老时候的事儿。就讲毕业第二十年,大家正当年的时候的事儿。那时候这些人命运的分野基本上也就比较明显了。所以我就一并整合到毕业第二十周年的纪念活动当中,同时也顺便讲一讲这些人的故事。
这个书总体上是夏天的个人视角,但个人视角可能会显得相对单调,我就找一个场景,描写一些群像,这些群像我又把他们加到前面的情节当中,实际上写的是这一群人,在这几十年当中互相有交集,然后又聚到一起,以这种方式让人物更众多,表达更丰满。
南都:您对这个故事的尾声是怎么设计的?
夏甲乙:尾声的话,我其实就是想有一个问号。因为生活还要延续,也许我会再写第三部,也许可能不写。如果要写的话要沉淀一下。这个问号是对生活的一个追问,也是对未来的一个想象。
用文学的形式记录一段历史
南都:您以前是学新闻的,跟小说这个行当离得也不算特别近,您怎么从一开始就能够写得这么好这么成熟,得到那么多人的喜爱?
夏甲乙:因为从小饱读诗书,尤其上大学的时候,那个年代我们基本上把所有的世界名著都看了一遍,欧美的、俄罗斯的,近现代民国时期的都看,读书是百无禁忌的。所以毕业时候就很书生气。看了很多的书之后,你再写东西,不用老师教。《芳华处处》是处女作,以前没写过,但脑子里有无数的小说一直在翻跟头,写的时候自然就流淌出来了。
南都:您希望通过写作给当代的年轻读者带来什么?
夏甲乙:我的目的就是要回望这个时代,让我们这代人不要忘记我们出发时候的样子,不要忘记我们出发时候的目标,同时也不要忘记我们来时的路。
对当代年轻人,其实我觉得也没有太多的指导意义。就是让他们看到他们的父辈或者叔叔辈当年是怎么过来的,社会又是怎么发展的,相当于用文学的形式来记录一段历史,记录这一代人。也让未来的读者知道曾经有这么一群人,曾经有这么一个时代。
我的两个孩子都是00后,他们有他们的世界,时代也完全不一样,所以别着急忙慌想着影响下一代。
南都:你走的是一条弃文从商最后又回到文学的道路。你怎么看当下唱衰文科的论调?
夏甲乙:文科其实是对人的一种精神的塑造。学文的人古今中外的书都看,从而建立起那么一种视野,那么一种对世界的认识。你学文科,看了很多书之后,你对这个世界的看法会不一样,不仅仅是功利型的,不仅仅是工具型的,你还会对这个世界有更多的人文的关怀,有更多的对人性的理解。
我觉得对一个国家来说,如果要不断地走向现代文明,人的精神塑造是很重要的。
哲学让你建立世界观,让你拥有观察世界的方法,历史让你通过历史上发生的人和事,还有朝代的兴替,去找到历史的问题,获得历史经验和教训,哪些事能做哪些事不能做,可以少走弯路。对于整体的国民素质来说,有一些人文方法,有一些社会责任,有一些对整个世界的广泛深刻的了解,我觉得是不可或缺的。
采写:南都记者 黄茜
发布于:广东省景盛配资-股票线上配资平台-认购返佣金有正规的平台吗-开户配资平台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